發布時間:2021/09/23 10:47 點閱數:653

教學群組 計畫成果

執行成果介紹

計畫摘要

  古蹟建築/歷史建物有形文化資產安全健檢針對文化資產內涵、建築史脈絡與健檢評估進行課程結合,由文資法規、古蹟修復基本概念、法規契約課程以及非破壞檢測科技、木構造健檢評估…等相關核心課程職能學習,並以建築古蹟/歷史建物之修復、安全健檢及產業經驗傳承,培育文化資產所需人才與種子。由本學程開設健檢評估理念以學中做、做中學之教學方式,結合有形文化古蹟內涵、文化資產法規及修復專業課程訓練,培育學生古蹟建築/歷史建物之安全健檢之第二專長,以及對台灣建立文化建築歷史之脈絡,讓學員對認識文化資產助益,讓未來就業方向並無縫接軌至文化資產保存修復相關市場,本學程相關課程可與古蹟修復工地主任課程及本校建築與設計學院研究所課程結合,提供就業及修習的機會。

一、計畫目標

(一) 培育文化資產及涵養素質人才

  由文化資產法規與文化建築史內涵脈絡認知與學習,暸解臺灣歷史文化資產法規、建築史、臺灣文化資產概論等素養。

(二) 培育非破壞性檢測技術人才

  由非破壞性檢測進行古蹟建築/歷史建物構造健檢與評估,暸解構造損壞情形及修復評估。

(三) 培育歷史古蹟修復技術人才

  由健檢測評估損壞位置,依據法規規定進行相關修復工法,在修復完成後進行復測,以確保修復品質。

二、計畫內容與特色
  本學程課程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文化資產法規與文化建築內涵脈絡進行授課,其課程為文化資產法規、建築史、臺灣文化資產概論;第二部分以非破壞檢測技術進行古蹟建築/歷史建物構造的安全健檢與評估,其課程為非破壞檢測科技、結構健康安全檢測評估、木構造建築安全評估;第三部分以健檢測評估損壞位置進行相關修復工法,在修復完成後進行復測,以確保修復品質,其課程為古蹟修復基本概念及法規契約、古蹟木作修復技術、古蹟修復品質管控作業。109年學程已開設完成6門課程,共計17學分,參加人數達2182人次。
  110年課程一年共開設7門課,共計20學分,包含結構學、監工與施工實務、台灣傳統建築概論、非破壞檢測科技、傳統建築修復施工與作業流程、古蹟木作修復技術工法及近代建築史等課。已開設完成3門課程,參與人次達1764人次。預計學程完成可達2970人次。



  

撰寫單位:中華大學 非破壞檢測與安全評估中心


照片

為了解使用者支操作體驗,煩請您撥冗前往填寫問卷,您所提供之意見將成為未來精進之參考,謝謝您!
(點選「前往填寫」,或點選右上角「使用回饋」即前往問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