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7/04 11:46 點閱數:1143

教學群組 計畫成果

執行成果介紹

一、 前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文保中心)有幸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23文化部文化資產學院補助計畫」之補助,得以辦理「師大文物保存修復學分學程」,開設大學部文保修復相關跨領域課程,培育青年學子。文化資產保存維護是國家之事業,在國際上文保人才培育發展各有其特殊的發展特色,臺灣則是從傳統的工房制度,逐漸轉向由大專院校機構主導。順應此局勢發展下,目前已在幾所大學內開設文保課程。但,面對極具專業性與實務性的修復課程而言,目前國內僅以碩士班為主的發展下,導致學生即便進入研究所課程,仍需補充許多相關的基礎課程(先修課程),造成學生在短短 2~3 年間課務繁重並缺乏精準度,無法在有限的時間下更精進專業領域。亦有學生在研究所考試入學後,發覺嚴格的文物修復訓練與要求並非自己心中所想而萌生退意,導致培訓修復人才的有限名額被虛耗,也不利於文保專業的多元、廣泛性的規劃。

為了能夠使年輕學子提早接觸並瞭解文保修復領域,中心致力於推動更精準、更活化的跨領域文保課程,特別推出給「臺灣大學系統」三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學生的共同基礎文保課程,此為目前全台灣唯一能夠跨科系、跨校區的多元性文保課程,致力於文保科技在大學部對年輕種子的啓蒙教育,培養學生對於文保科技的興趣與注意,以及配合主修、附主修、學程等未來多元化、跨領域教育的發展趨勢打下基礎。本報告由模組課程概念與學程執行成果說明所組成,包含模組課程的概念介紹、學程特色(包含:跨領域學習、對文保的初步認知與實務技術經驗、拓展新生代優秀修復師的培育平台)、課程規劃、各學期課程表與執行成果(各課程大綱介紹,授課中照片與說明)。

本次期中成果為112年度上學期開設課程「材料學與應用(二)」、「立體文物修復」、「掛軸與對聯」三堂課程之展示,下學期預計開設課程為「材料學與應用(一)」、「文物保存修復倫理原則與檢視登錄」、「保存科學攝影(一)」、「東方繪畫材料技法與臨摹(一)」、「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一)」。


二、 模組課程概念

1. 跨領域學習:學程內容整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內課程後規劃並新設計,再輔以國內外特色專家授課後設立。學程規劃為二年制,預計開設 15 門課程共計44學分(必修16 學分、選修33學分)。課程內容涵蓋基礎化學、保存與檢測科學、修復倫理原則與技術實務、材料技法、色彩數位化管理、攝影檢視技法、鑑識科學等相關內容。目的為透過科學理論與應用,進而參與科學分析與研究,使理工科學生發展文保科技,文史學生科技再強化的提前下,提供現今教育多元轉型的管道(雙主修、副修、學分學程等)與修復現場實務體驗訓練。

2. 擴展新生代優秀修復師的培育平台:模組課程規劃基於對文物保存科學技術領域有興趣但未接觸過的大學生為主,經由「國立臺灣大學系統」三校聯盟體系的管道,招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三校學生,推廣「文資學院」宗旨,藉由本學程培養、推廣學生對文物保存的初步認知與實務技術經驗。「國立臺灣大學系統」三校聯盟體系中,師大是三校中唯一設有藝術學院與藝術作品、文物保存修復課程的大學。三校之所以結盟是基於地利相近、各有所長、相輔相成的資源共享的立意下組成。因此師大獨特的藝術分野與文物保存研究專業在北部三所重要大學中成立「文物保存修復學分學程」,可謂是在北部設定重要的發展平台,以師大美術系及文保中心的特色課程,展開精英學子們的文化資產保存修復的啓蒙教育。學程中首先以啟發不同學群的專業應用與推廣文保教育為先,之後再藉由平台國際化的交流與推廣,使有志於文保專業的年輕學子在正確的學術引導下邁入文保專業。

3. 對文保的初步認知與實務現場經驗:針對文保專業的特殊性與珍貴性,開設多元化的人才預備班以及多軌制的學術聯結,強化文保學術專業發展的適應性。在臺灣文物保存科技與修復的培育主要在於研究所階段,於是研究所須開設許多先修課程使未有文保修復科技相關知識的學生有所了解,致使研究所課業負擔增重、缺乏精準度、修業時程增加。因此,本學程開設的目的之一,在於提前建立並提供文化資產保存適當教育管道與與正確觀念,人才培育年輕化,以師大美術系及文保中心的特色課程及現場作業,進一步培養跨領域文保修復科技的青年種子,使學生在文保修復領域深造上更有優勢。




撰寫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


照片

為了解使用者支操作體驗,煩請您撥冗前往填寫問卷,您所提供之意見將成為未來精進之參考,謝謝您!
(點選「前往填寫」,或點選右上角「使用回饋」即前往問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