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7/30 18:11 點閱數:21

研發群組 計畫成果

執行成果介紹

本計畫《國定古蹟好茶舊社家屋及重要遺址口述歷史調查計畫》以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舊好茶部落(Kucapungane)為主要研究場域,旨在透過口述歷史訪談與聚落空間調查,建立具原住民文化觀點之家屋與遺址紀錄系統。該計畫為國定古蹟舊好茶聚落保存與文化復振工作的重要基礎工程,其核心目標包括:一、建構族人視角的家屋記憶與命名系統;二、記錄傳統聚落的空間使用與歷史脈絡;三、強化部落自主文化詮釋能力,連結實際修復與保存行動。舊好茶聚落為臺灣保存最完整的魯凱族傳統石板屋社群,其建築、空間配置、石砌步道、家屋遺構與群體記憶,均承載著世代傳承的知識與社會關係。雖於1991年指定為國定古蹟,但因部落早年遷村、災後政策推動及文化資產制度的局限性,使得多數家屋的記憶逐漸模糊,保存主體性與詮釋權也面臨挑戰。因此,本計畫從族人記憶出發,結合耆老訪談、地圖比對、空間踏查及參與式觀察,試圖回復聚落的空間敘事與文化意義。本計畫執行團隊於20252月至7月期間,已完成下列階段性成果:

一、建構舊好茶家屋命名系統與地圖編號

       針對舊好茶聚落範圍內的主要家屋、石板屋遺構與重要地點,團隊初步建置了60筆家屋資料與對應的命名系統,整理出各家屋的族語家名、漢名姓氏、居住者記憶、近代住戶及後來遷移與繼承情形的口述歷史資料。每一筆資料皆與現地圖資編號、GPS定位與影像紀錄相互對照,並以草圖、航照與現勘方式持續更新。

此命名系統不僅呈現個別家屋的歷史脈絡,也反映出家戶之間的親屬網絡與空間聚集邏輯。部分家屋已確認具有頭目家、貴族家或歷史儀式空間的性質,為日後空間類型分類與修復順序判定提供關鍵依據。團隊也特別注意部分已消失或僅存基址之家屋,透過耆老回憶與舊照片,重建其空間記憶與功能,進一步納入地圖系統。此一命名與空間標示系統及口述歷史將作為文化資產活化與空間治理的重要基礎,亦能協助族人重新辨識祖源地與傳統家戶關係。

二、完成耆老訪談與口述歷史紀錄

       本計畫期中已完成10位主要耆老的深度訪談,內容涵蓋家屋建造、搬遷歷程、宗族關係、遷村前生活型態、重要祭儀活動與聚落空間意義等口述歷史。受訪者年齡介於55歲至90歲,多曾經居住於舊好茶,對舊好茶的文化具有深刻的認識。

    訪談過程中,團隊採用開放式提問與地圖輔助方式,引導耆老逐步回憶家屋座落位置、生活經驗、祖輩故事與祭儀習俗,並進一步釐清不同家戶間的親屬關係與日常互動。部分耆老亦提供自家保存的舊照片與手繪圖,協助補充空間細節。耆老亦分享包括家屋繼承糾紛、災後修復困難、搬遷前之儀式流程與社群互助制度。部分受訪者提供珍貴手繪地圖與舊照片,使團隊得以比對空間記憶與現況資料,形成跨世代視角的空間史。本階段資料已彙整為初步摘要檔案,本研究訪談過程皆符合研究倫理規範,未來經族人審閱與同意後,所得口述歷史資料預計作為部落公開資訊共享平台的一環,亦將納入部落文史資料,深化族人對口述資料的認同與運用。

三、部落實地踏查
     本計畫已於2025235月三度進行田野實地踏查,除聚落總體空間紀錄外,特別聚焦於家屋現存狀況與修復動態。以目前可辨識且可居住之家屋為核心,完成如圖17至圖40所示之現場紀錄與影像拍攝。家屋如Kadresengane(邱金士)、Savalru(李寶枝)、Paludase(台邦.撒沙勒)等皆保存完整,可見傳統石板屋構法仍具實用性與適居性。此外,圖5至圖16顯示兩棟家屋(編號1516)修復整地情形,包括地基重整、水路引導與石板分類整備,顯示社群自力修屋機制已啟動。部分族人以傳統生火方式(圖14)持續使用舊社家屋,凸顯聚落生活的延續性與文化實踐的日常化。修復工作已逐步串連周邊地景之清理(如頭目屋前、巷道、雲豹石等),形塑一套生活復振與空間治理交織的文化行動圖譜。研究團隊也拍攝重要地景與家屋現況,包括聚落家屋、重要地景石板基址與周邊環境,了解現在及未來家屋修復與重建的可能,並作為本研究的基礎資料。

    田調過程中,本團隊邀請部落族人共同辨認家屋與地景位置,補充個人或家族的記憶。部落族人亦參與紀錄與協助地圖更新,逐步建立世代間的知識傳承機制。此外,實地踏查活動由常住好茶舊社的族人帶領進行,由熟悉部落地形及家族脈絡者引導認識聚落核心空間及重要地景,並在現場說明重要的儀式場域與路徑系統,使部落族人得以更具體理解傳統空間與文化實踐的連結。這些活動也為後續修復與維護計畫的社群共識與參與意願奠定良好基礎。

四、建立口述資料與家屋資料卡初稿

       目前已建置舊好茶家屋所有者及座落位置,並進行初步主題標記與關鍵詞整理。研究團隊已著手依據家屋為單位,整合命名、地圖、影像與口述資料,製作「家屋資料」初稿,包括空間定位圖、住戶敘述、家屋功能、建材與現況等欄位,未來可作為文化資產管理單位維護利用資料。

       此資料格式也考量未來數位化與族語使用的可能性,部分家屋將附上簡要族譜與家族網絡關係圖,作為口述與書寫記錄之間的補充。另為因應未來跨單位整合需求,團隊亦嘗試採用開放式資料標準建置資料欄位,以利與文資單位或地方政府系統銜接。預計於期末前進一步完成家屋口述歷史資料庫的數位彙整與檢索設計,作為文化資產保存計畫、教育推廣或家族回溯的基礎資料平台。

撰寫單位:台灣原住民族文化永續發展協會


照片



相關附件

項次 檔案
1  下載檔案(.pdf)
為了解使用者支操作體驗,煩請您撥冗前往填寫問卷,您所提供之意見將成為未來精進之參考,謝謝您!
(點選「前往填寫」,或點選右上角「使用回饋」即前往問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