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群組

點閱數:103


本學程計畫針對大專院校學生及終身學習設計,開課目標對象包含大學在校及碩博士生、社會人士,如政府處理原民事務相關主管與輔導部門員工、原鄉社區發展協會幹部與志工、退休公教人員、地方文史社團相關人士等,藉由在中正大學通識中心與清江學習中心,分別開立正規與推廣課程的設計,期望能多面向促進雲嘉南地區的大專生與民眾,認識、了解臺灣的原民文化。

 

本課程名稱為「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與發展:以中/南部為主要範疇」,內容包含原民文化知識總論與個論的介紹、文化保存技術、田野調查實作等,整體設計理念強調學員必須置身部落文化現場,並產出文字、聲音、圖像、影像及活動展覽等具體成果。本學程由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開立,通識部分屬於學校正規課程之一,清江學習中心則為碩士班暨「台灣文化碩士在職專班」之先修班,修習本學程之學員取得學分證明後,日後若考取本所或本所之臺灣文化碩士專班,則可依規定抵免學分,期望藉此鼓勵民眾先透過學程認識原民文化,進而轉入正規教育制度內,修習更嚴謹的課程。

 希冀藉由本課程之開立,能培養中南臺灣原住民族無形文化採集人才,建立原住民族文化知識庫之雛形,提供後續加值應用之基礎與參考,為中南臺灣原住民族文化保存與發展,建立紮實的架構。本課程計畫目標有:

 1.培養中南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採集人才。

2.建立中南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資料庫。

3.開辦中南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創新學程。

4.促進中南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相關的就業機會。

5.提升民眾對中南臺灣原住民文化保存的認知與參與。

 本學程規劃為24個學分,含有4個必修學分,12個選修學分以及8個學分的實作課程。課程講師特別邀請原住民師資群,希冀由原住民講師的眼光,讓學員更接近原住民文化。此外,本學程強調田野調查,不僅有課堂上的學習,更安排學員至部落進行文化現場體驗,實作課程結合部落祭典節慶文化等,借用學員們的創意,為原住民文化保存激盪出更多的火花。學程於每學年末皆舉辦成果展,透過電子通路與媒體宣傳,使成果成為原民文化知識庫內容的一部分,其整體課程特色有:

 1.完整有架構的原住民文化課程內容設計。

2.原住民無形文化資產相關之具體文化產出。

3.跨領域且多元的師資團隊。

4.動手作、作中學的體驗課程設計。

5.社會人士終身學習之設計。

6.實踐文化現場的採訪與資料採集。

7.提供進修國立大學研究所的機會。

 

正規課程已試開一學期(一門課),本校學生反應熱烈、積極參與,展現了青年學子們理解原住民文化的熱情;而清江學習中心的課程,招生對象為社會人士,分散各地,因有明確的機關團體資訊,故宣傳鎖定口袋名單,直接聯繫並發放文宣。此外,本課程持續沿用虛擬社群(Facebook),公告課程相關資訊與成果,作為成員的聯繫管道,藉由社群網站的努力經營,凝聚學員的向心力,同時吸引新的可能學員,選修本學程。經過兩年課程的開立,已訓練、培養許多對原住民文化資產有興趣之社會人士,口碑及效應也陸續傳開,對於本學程後續之推廣已打下一定之基礎。目前預期累積四年的課程整體預期效益及影響為:

 1.核心學程目標上課人數達400人次,上課時數達700小時。推廣研習課程目標上課人數達120人次,上課時數達40小時。

2.養成專業且具實務之原住民文化採集人才。

3.建立原住民文化資產知識資料庫,提供深刻且原創的文化產業內容素材來源。

4.舉辦原住民文化產出成果展,召開記者招待會,吸引媒體報導,促進社會大眾對於原住民文化資產保存之重視。

5.創造臺灣原住民文化資產保存與發展相關工作機會之可能。

撰寫單位: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


{{ lessondata.lessonTitle }}

項次 課程名稱 授課時數 實習時數 學分數 修課人數 課程報名
{{index + 1}} {{ item.subjectHours }} {{ item.workHours }} {{ item.units }} {{ item.studentCount }}
*部分文章因涉及版權問題,無法提供檔案下載,對相關資訊有需求者,請自行前往相關發表平台下載。
項次 點閱率
{{itemIndex + 1}} {{ item.publishYear }} {{ item.reportsTitle }}  連結{{ index + 1 }}  {{ fileitem.fileName }} {{ item.downloadNum }}
資料載入中,請稍候
為了解使用者支操作體驗,煩請您撥冗前往填寫問卷,您所提供之意見將成為未來精進之參考,謝謝您!
(點選「前往填寫」,或點選右上角「使用回饋」即前往問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