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數:17
國立臺東大學申請104年度文化部建構文化資產守護網絡-文化資產學院第一期人才培育計畫辦理文化資產人才培訓課程,在第一期計畫中,透過參與學員學習之歷程,我們看到屬於臺東文化資產保護所面臨到之問題;包含了人才培育及協助資源上之缺乏、公部門缺乏積極與主動性等等;使得基層民眾必須透過更多個人或非官方資源的挹注才得以達到文化資產保存之成效。對於台東這塊擁有豐富且多樣的文化資產的這塊土地來說,這樣的文資保護執行效率是有疑慮的,對於文化的消逝只能減緩而無法有效的保存下來。一年的整備期計畫辦理期間,也讓團隊更有信心因應所面臨之現況去調整計畫之設計;本次計畫預計延續第一期之課,以提升學員文化資產知能及接觸實務經驗為主,特別是針對東部地區豐富原住民族文化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產的維護上,於推廣研習預計邀請國外從事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之優秀原住民團體來台進行經驗分享與交流,透過國外相關經驗之分享互動,使學員能夠更了解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各種可能的途徑與方式。
面對東部文化資產在行政管理、保存與維護上所遇到的困境,本計畫分為兩個層面因應:
第一點,授課對象。本計畫首要對象為地方文化資產行政從業人員、文史工作者、大專院校相關學系所為主。次要對象為文化資產相關機構及團體、文化資產所有及管理人員、關心文化資產社會大眾,透過公民意識提升促成參與活化與再利用。
第二點,課程規劃,本計畫針對文化資產知能與文化資產操作實務進行規劃,整合臺東大學與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團隊,設計出一套適合東部目前所需的文化資產學程。
臺東是臺灣南島族群數最多的地方,同時也是全臺灣唯一沒有古蹟的縣市,且公告登錄的文化資產資料諸多錯誤,此外,臺東也是教育資源最缺乏的地方,使得文化資產保存與維護意識相對薄弱,致使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面臨破壞與消失的危機。面對東部文化資產在行政管理、保存與維護、教育推廣、民眾參與上所遇到的困境,國立臺東大學(簡稱臺東大學)與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簡稱史前館)做為臺東的一份子具有無可迴避責任。
臺東大學與史前館是臺東最多人類學、地理學、文化資產、歷史學等專業學者的機構。臺東大學於2003年設立全國唯一提供碩士學位訓練的南島文化研究所,作為研究南島民族社會文化的基地與重鎮外,2014年成立南島文化中心,達成整合臺東地區校內外的相關資源,積極推動臺灣原住民族以及世界南島民族的文化與傳播相關研究、應用與教育推廣,發展目標朝向以臺東作為臺灣與世界南島文化與傳播學術和應用推廣之重鎮邁進。史前館於2002年開館後,為臺灣史前文化的保存與研究奠立持續發展的基礎。對於史前文化、原住民文化有許多研究與推廣的實務經驗。
本計畫透過課程規劃,聚焦在文化資產知能與文化資產操作實務,整合臺東大學與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團隊,設計出一套適合東部目前所需的文化資產學程,以提升東部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與再利用的知能,並與世界遺產的概念接軌。
第二年課程規劃為秧苗期,在第一年建立授課學員文化資產的基礎意識之後,第二年以提升文化資產的相關知能為目標,建立文化資產核心學程發展課程,除學理外也延伸至實務經驗之接觸,以創造文化資產領域人才學有所用之環境,並特別著重於符合在地需求之實務經驗分享與研究,提升在地人才的實務能力與品質。
撰寫單位: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
{{ lessondata.lessonTitle }}
項次 | 課程名稱 | 授課時數 | 實習時數 | 學分數 | 修課人數 | 課程報名 |
---|---|---|---|---|---|---|
{{index + 1}} | {{ item.subjectHours }} | {{ item.workHours }} | {{ item.units }} | {{ item.studentCount }} |
項次 | |
點閱率 | |
---|---|---|---|
{{itemIndex + 1}} | {{ item.publishYear }} | {{ item.reportsTitle }} 連結{{ index + 1 }} {{ fileitem.fileName }} | {{ item.downloadNu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