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數:21
本學程計畫為終身學習設計,開課目標對象主要為社會人士,如政府處理原民事務相關主管與輔導部門員工、原鄉社區發展協會幹部與志工、退休公教人員、地方文史社團相關人士等。課程名稱為「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與發展」,課程內容包含原民文化知識總論與個論的介紹、文化保存技術、田野調查實作等。整體設計理念強調學員必須置身部落文化現場,並有文字、聲音、圖像、影像及活動展覽等具體成果之產出。本學程由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開立,為碩士班暨「台灣文化碩士專班」之先修班。修習本學程之學員取得學分證明後,日後若考取本所或本所之臺灣文化碩士專班,則可依規定抵免學分。
希冀藉由本課程之開立,能培養臺灣原住民族無形文化採集人才,建立原住民族文化知識庫之雛形,提供後續加值應用之基礎與參考。為臺灣原住民族文化保存與發展,建立紮實的架構。本課程計畫目標有:
1.培養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採集人才。
2.建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資料庫。
3.開辦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創新學程。
4.促進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相關的就業機會。
5.提升民眾對臺灣原住民文化保存的認知與參與。
本學程規劃為24個學分,含有4個必修學分,12個選修學分以及8個學分的實作課程。課程講師特別邀請原住民師資群,希冀由原住民講師的眼光,讓學員更接近原住民文化。此外,本學程強調田野調查,不僅有課堂上的學習,並安排學員至部落進行文化現場體驗,還有實作課程結合部落祭典節慶文化等,借用學員們的創意,為原住民文化保存激盪出更多的火花。學程也將於每學年末將舉辦成果展,並透過電子通路與媒體宣傳。這些成果都將將成為原民文化知識庫內容的一部分。整體課程特色有:
1.完整有架構的原住民文化課程內容設計。
2.原住民無形文化資產相關之具體文化產出。
3.跨領域且多元的師資團隊。
4.成人終身學習之設計。
5.實踐文化現場的採訪與資料採集。
6.提供進修國立大學研究所的機會。
本課程招生對象為社會人士,分散各地,但有明確的機關團體資訊。故宣傳鎖定口袋名單,直接聯繫並發放文宣。此外亦成立虛擬社群(Facebook),一則公告本課程相關資訊與成果,並作為成員的聯繫管道。藉由社群網站的努力經營,凝聚學員的向心力,同時吸引新的可能之學員,選修本學程。此外,經過一年課程的開立,已訓練並培養許多對原住民文化資產有興趣之社會人士,口碑及效應也陸續傳開,對於本學程後續之推廣已打下一定之基礎。預期累積四年的課程整體預期效益及影響為:
1.核心學程目標上課人數達200人次,上課時數達700小時。推廣研習課程目標上課人數達120人次,上課時數達40小時。
2.養成專業且具實務之原住民文化採集人才。
3.建立原住民文化資產知識資料庫,提供深刻且原創的文化產業內容素材來源。
4.舉辦原住民文化產出成果展,召開記者招待會,吸引媒體報導,促進社會大眾對於原住民文化資產保存之重視。
5.創造臺灣原住民文化資產保存與發展相關工作機會之可能。
撰寫單位: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
{{ lessondata.lessonTitle }}
項次 | 課程名稱 | 授課時數 | 實習時數 | 學分數 | 修課人數 | 課程報名 |
---|---|---|---|---|---|---|
{{index + 1}} | {{ item.subjectHours }} | {{ item.workHours }} | {{ item.units }} | {{ item.studentCount }} |
項次 | |
點閱率 | |
---|---|---|---|
{{itemIndex + 1}} | {{ item.publishYear }} | {{ item.reportsTitle }} 連結{{ index + 1 }} {{ fileitem.fileName }} | {{ item.downloadNu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