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群組

點閱數:23


無形文化資產不若古蹟、歷史建築紀念物或遺址等有形文資產得到較多的關注。在歷史的進展中,又因不同時代價值觀使得一些珍貴文化資源受到冷落或遺棄,讓過去的民間傳統地方文化面臨承上困境。教育部於1996年核定本校成立「鄉土文化研究所」,為全國第一個以本土文化為學術研究領域的研究所,培育本土文化教育人才為宗旨;至2003年奉教育部核定將「鄉土文化研究所」改名為「臺灣文化研究所」,轉而以「臺灣文化」的研究為重心,重新調整課程結構,建立以「臺灣文化」為主體性的特色化課程,培育與儲備未來進入「臺灣文化」高階研究人才為教育目標。本校臺灣文化研究所具有優良師資,且擁有文化資產之各項研究成果,諸如民俗與宗教信仰、臺灣文化資產、區域與地方社會、海洋文化與臺灣開發,其中與文化資產有關的佔了一半以上,在投入臺灣文化資領域更是不遺餘力,顯見本校具開設文化資產課程之能力,大部分皆由本校專任教師授授課,部分課程以協同方式搭配課程專門領域之兼任教師,使學員的學習更寬廣。本校規劃之「無形文化資產學程」係屬於文化資產基礎導論型,初期規劃之五門課包含文化資產研究理論與方法、臺灣民間信仰與田野調查、無形文化資產概論、臺灣傳統工藝美術專題研究及臺灣傳統表演藝術專題研究(皆為正規課程)。期能藉由課深入淺出之教授方式,增強大專生、研究生及一般民眾對無形文化資產的認識,進而共同參與保存。「臺灣民俗與民間信仰」推廣研習課程係屬於本校配合文化部資產局「建構守護網路-文化資產學院第二期人才培育計畫」辦理之「無形文化資產學程」開設之推廣研習課程,邀請專家學者進行一天三場次的專題講座(共計6小時),課程主題為「民間信仰中的乩童文化」、「臺灣民間信仰與民俗學」以及「作為文化資產的宗教與民俗」,期能提升一般民眾對於無形文化資產領域更多接觸與認識。

撰寫單位:國立台南大學教務處進修推廣組


{{ lessondata.lessonTitle }}

項次 課程名稱 授課時數 實習時數 學分數 修課人數 課程報名
{{index + 1}} {{ item.subjectHours }} {{ item.workHours }} {{ item.units }} {{ item.studentCount }}
*部分文章因涉及版權問題,無法提供檔案下載,對相關資訊有需求者,請自行前往相關發表平台下載。
項次 點閱率
{{itemIndex + 1}} {{ item.publishYear }} {{ item.reportsTitle }}  連結{{ index + 1 }}  {{ fileitem.fileName }} {{ item.downloadNum }}
資料載入中,請稍候
為了解使用者支操作體驗,煩請您撥冗前往填寫問卷,您所提供之意見將成為未來精進之參考,謝謝您!
(點選「前往填寫」,或點選右上角「使用回饋」即前往問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