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數:13
近年來氣候環境影響變得相當顯著,無論是高溫高濕或瞬間性強降雨,對於文化資產保存暨修護亦格外受到嚴重考驗。戶外文物在不穩定氣候環境下容易產生變異,同時會造成損毀及加速劣化影響,進而影響其保存壽命。以廟宇為例(廟宇文物,如壁畫),廟宇裝飾文物眾多且包含民間傳說、歷史典故,更重要的是具有勸世、教化人心等意義,同時反映了台灣早期社會文化價值與宗教信仰的內涵。因此,廟宇為地區人民心靈寄托獲得生命能量的重要場所,同時亦為凝聚社會力、混融民族性的重要媒介。伴隨著科技材料日新月異的進展,文化資產修護領域中發展出許多安全暨穩定之修護材料。惟廟宇文物在半開放性環境中,其空間整體通風性不佳,容易在文物表面上發現微生物黴菌等病害,再加上材質(有機材質),因材質特性關係是微生物喜愛食源之一。再者臺灣地處高溫多濕的環境,即使材質受到保護,仍易遭受水分、鹽分、蟲蛀、昆蟲排遺之侵襲損壞,導致文物劣化、變質、分解,進而受到污染物(如線香)所吸附且遮蓋,受外來物質之批覆、覆蓋而產生變質(色)或消失的現象,該污染在長年的累積下,最後往往會滲入文物內部而發生化學連鎖反應,進而嚴重裂化及褪色的情況發生,成因皆為與污染物長期接觸有關。廟宇中線香所焚燒後,在空氣中易揮發性有機氣體都是累積性影響,容易附著於文物表面細微縫隙中,酸性氣體則是會滲入內部層產生酸化,將使文物失去原有之美且逐漸暗淡。在國外相關文物研究領域上,較少有類似相關研究,同時文化差異與地理環境氣候等重要因素不同,尚少有類似或相近材質與用途的保存修護之研究。
然而,文化資產保存越來越受到重視及保存,對於廟宇社區而言是一大福音。透過文化資產之文物(地區專有文物)可創造社區凝聚力、認同感及永續性,最終產生具有經濟價值資產。同時廟宇具獲得生命動力的重要場所,有鑑於此,修護材料開發測試應透過嚴謹的再三試驗測試才可進行修復保存工作。
綜上,本研究將利用多酚化合物結合銅抗菌進行壓克力樹脂Paraloid®B72之表面改質,進而開發出複合功能之文物保護結構。壓克力樹脂Paraloid®B72為目前修護師最常使用之修護材料之一,主要係因為它具穩定性、移除性佳等優點,已成為修護場域常見材料。鑑此,期站在不同視角研發測試保護材料提供新視野,同時連結過去研究基礎,將以多酚化合物(如單寧酸等)及銅之特性,其具有抗生物性汙染、疏水性及抑制黴菌等病菌之效能。研究指出單寧酸易與塗層材料結合形成新複合材料且不會對原本材料產生力學影響,同時單寧酸與金屬離子結合率高,使微生物無法與金屬離子作用,進而抑制微生物生長。除物理性作用外,可通過化學交聯作用提高抗菌性、疏水性及耐老化性效果,更加強化原有材料之修護功能性,進而使文物更能延續其價值及保存意義,試圖找出污染物之降解、分解因子並掌握關鍵之控制因素。最後,將其所有研究成果與應用層面進行評估,提供予相關管理單位及相關修復單位重要的參考依據及防護措施新選項並創造雙贏。
撰寫單位:正修學校財團法人正修科技大學
項次 | |
點閱率 | |
---|---|---|---|
{{itemIndex + 1}} | {{ item.publishYear }} | {{ item.reportsTitle }} 連結{{ index + 1 }} {{ fileitem.fileName }} | {{ item.downloadNu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