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群組

點閱數:20


當古蹟或歷史性建築遭受不同程度的地震破壞後,因修復的程序流程一般都會延後幾年才進行,為了減 低 後續的二次破壞, 在修復作業開始前常採用木柱斜撐、鋼管支撐或鋼纜緊固等做為緊急或臨時性的結構加固 。 此處理方式對於即將傾倒及結構性破壞較為嚴重的案例有明顯的幫助 。但對僅有部分結構構件如斗 、栱、瓜筒等發生損壞、整體破壞性較輕微的情況時,往往忽略其影響而等待大修週期時一併解體抽換,此段時間內則可能因耐震性能降低而使結構長期暴露高地震損傷風險中。 在以往的災後整體木構架初步評估中,均會針對所有木構件當時的破壞程度擬訂修復對策。因此若能以簡易施工、對外觀影響最小的方式施加緊急加固措施,將可補足損傷構件原有的強度,恢復結構原有的耐震性能,待大修時再將其抽換或詳細修復。因此,本團隊擬提透過實驗損壞機制,試圖了解疊斗式木結構的弱點,並利用去年已初步評估之自攻螺絲臨時加固方式對損壞的試體作補強與性能評估試驗,透過量化的結果提出可供實務界使用之緊急加固設計方法。

撰寫單位:國立成功大學 規劃與設計學院建築學系

*部分文章因涉及版權問題,無法提供檔案下載,對相關資訊有需求者,請自行前往相關發表平台下載。
項次 點閱率
{{itemIndex + 1}} {{ item.publishYear }} {{ item.reportsTitle }}  連結{{ index + 1 }}  {{ fileitem.fileName }} {{ item.downloadNum }}
資料載入中,請稍候
為了解使用者支操作體驗,煩請您撥冗前往填寫問卷,您所提供之意見將成為未來精進之參考,謝謝您!
(點選「前往填寫」,或點選右上角「使用回饋」即前往問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