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群組

點閱數:114


石質文物損壞後進行修復需考量風險控管與修復後之擬真性,鑑此結合本單位3D 列印設備、3D 掘削設備、自主研發直接加工之3D 快速原型製作改善流程,目前在修復應用技術的掌握上已有初步成果,因此更進一步提出研發石質文物破壞之「修復部位建模與介面精度量化指標」、「當地石材作為3D 列印材料可行性先期研究」與「石質文物黏結材料」等3 項研究作為技術研究主軸。

因應研究主體以石質文物為主,本單位邀請國內石材專業單位「經濟部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參與本計畫,進行符合石質文物修復保存倫理之真實性(使用當地石材)與完整性(石質文物黏結材料),共同投入對石質文物的修復保存提供貢獻。

本研究主要關鍵技術在建立當前石質文物受破壞界面之量化指標定義與精度提升,在石質文物與現今列印物件間精確密合復原技術之創新研發,嘗試以掃描及列印技術將破壞面之三維座標系統數位化,經數位模型比對擷取出損壞部分界面之幾何資訊作為修復依據。操作上可將數位化後之文物透過分割為個別單元接合面座標,賦予並整合建構成3D 列印實體的資訊加以模擬成具體化之數值設計資料庫並且列印出修復本體,以強化新舊部位接合修復之精度,探討「複合式3D 技術(掃描及列印)於數位修復技術之創新研發」,期望對「已損壞之石質文物」運用3D 列印化之數位修復技術,透過數位模擬技術對石質文物進行數位修復之虛實整合研究,可有效提高作業之進度效率及精準的對石質文物修復風險之控管,進而滿足高視覺化之問題。

透過「複合式3D 技術(掃描及列印)於石質文物修復技術之研究」,藉由數位化之3D 資訊模型及實體模型,對有形文物資產於修復前的作業規劃討論和問題的釐清及修復中的精度掌握可提供相對優勢之溝通平台。

本計畫研究複合式3D 技術提供石質文物修復方法,初步規劃以金門風獅爺為標的物進行實作,蒐集相關資訊與紀錄進行持續改善,本計畫對石質文物修復與保存預期達到下列3 點效益:
I. 定義石質文物修復與保存用3D 模型建置與精度。
II. 使用當地石材做為3D 列印材料之可行性。
III. 石質文物黏結材料之建議。

撰寫單位:中國科技大學結構物安全與防災中心

*部分文章因涉及版權問題,無法提供檔案下載,對相關資訊有需求者,請自行前往相關發表平台下載。
項次 點閱率
{{itemIndex + 1}} {{ item.publishYear }} {{ item.reportsTitle }}  連結{{ index + 1 }}  {{ fileitem.fileName }} {{ item.downloadNum }}
資料載入中,請稍候
為了解使用者支操作體驗,煩請您撥冗前往填寫問卷,您所提供之意見將成為未來精進之參考,謝謝您!
(點選「前往填寫」,或點選右上角「使用回饋」即前往問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