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數:28
我國推動文化資產保存已逾三十年,2005年修法後,明確指出基於文化資產價值優先的保存原則。並於〈古蹟修復及再利用辦法101.6.19〉中,明確規範於前期修復再利用計畫或後期設計與施工階段,均應確實延續價值優先的原則。然而在實務層面執行卻有較大落差,包括基本觀念的建立,現場測繪紀錄,數位儀器補助,科學檢測分析,以至各項實質以傳統或現代科技補助的修復,迄今仍多缺乏客觀標準與品質管理的基本規範,與齊一的作業程序。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和光學資訊科技的躍進,科技已成為文化資產保存與修復重要的知識與工具。近年來,3D掃描技術於文化資產之應用已日趨普遍,不僅應用於調查與修復,亦能藉此一窺古蹟與歷史文物結構內部的奧妙;透過3列印技術,更可以進一步協助守護文資保存的價值。
本計畫以「文資3D列印應用學程」為計畫主題,規劃3門專業技術課程,分別為「文資3D數位模型建置」、「文資3D列印原理與操作」及「文資精緻模型保存列印」,另與本校文化資產技術研究中心開設2門課程結合,合計5門課程成立「文資3D列印應用學程」,並規劃「文資精緻模型保存列印」為勞動部職能導向課程,希冀透過教育訓練傳遞正確的修復觀念,知識及作法,並逐步落實在實務層面,同時評估為次階段證照培訓的基礎。本計畫預計以3D列印技術應用於文化資產保存為題召開職能工作坊,預計3場次,授課人數30人次。本計畫專業職能技術課程可屬創新實務,因課程規劃須有實作演練,且成果須符合自訂標準,又3D列印在文資產業之應用尚處萌芽階段,依文資法可引用新技術降低後續修復技術門檻,且能提供修復參考樣本作為預期與後續驗收比對,可為創新應用。
本「文資3D列印應用學程」(105.8-106.12)的計畫重點包括:
(一)課程
本計畫規劃開設「文資3D列印應用」主題課程,共開設3門課程且持續循環。預計培育個別修課學員64人次。結合本校文化資產研究中心開設之古蹟保存倫理與修復技術與古蹟數位資料管理與呈現技術等2門課程,共計5門課程成立「文資3D列印應用學程」。
(二)產學發展與職能基準本計畫延續執行中文化資產學院研發平台第二期計畫研發群組-古蹟保存精緻模型3D列印技術之研究,開設「文資精緻模型保存列印」課程,申請勞動部職能導向課程,對文資精緻模型保存需求之人士或具備研究所資格學生為主要對象,以降低修復技術門檻,推展文資保存修復觀念為主要目的。
(三)職能工作坊規劃以3D列印技術運用於文化資產保存之主題召開職能工作坊,暫訂主題為「文化資產3D列印應用職能工作坊」,預計3場次,授課人數30人。
撰寫單位:中國科技大學結構物安全與防災中心
項次 | |
點閱率 | |
---|---|---|---|
{{itemIndex + 1}} | {{ item.publishYear }} | {{ item.reportsTitle }} 連結{{ index + 1 }} {{ fileitem.fileName }} | {{ item.downloadNu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