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群組

點閱數:78


1926年國立宜蘭大學前身台北州立宜蘭農林學校設校時,即已發現校園內有噶瑪蘭人早年生活的擺厘舊社遺址,故定名為「宜蘭農校遺址」。茲因國立宜蘭大學經歷六度改制與改名,校舍屢經修築,遺址本被認為已不復存在。

2006 年至 2007 年間,宜蘭大學汙水處理系統工程管廊開挖,由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考古工作團隊進行遺址搶救考古發掘;在舊社文化層(地表下約100 至150 公分,海拔高程約350至400公分,年代距今約 300 至 400 年前後)發現墓葬、灰坑和列柱群等重要遺跡現象,並出土大量文化遺物(有幾何印文陶罐、褐釉陶罐、安平壺、貿易瓷、木刻雕版、瑪瑙、琉璃與金屬飾品等)和生態遺留(如植物種子、動物獸骨與貝類等),深埋校園地底的珍貴文化資產終於重見天日,較具特色者如:木雕、木鏟與彎月形金箔片等,其中魚形金屬編物(俗稱金鯉魚)最令人驚豔。

宜蘭大學已於校內遺址出土處設立「宜蘭農校遺址」紀念牌與解說牌,裨益世人知曉噶瑪蘭族先民之事蹟。「宜蘭農校遺址」出土之噶瑪蘭文化大量文物,目前則仍暫時存放於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考古工作室恆溫恆濕環境加以維護,惟尚無展示空間,讓社會大眾男以目睹其風采,殊為遺憾!

由於宜蘭地下水源豐沛,遺址的大量木質文物因此得以僥倖留存,這是宜蘭地方相當珍貴的文化資產,而其保存技術目前國內尚未發展成熟,相關研究之投入亦少,惟 2006 至 2007 年於宜大校園出土之木質文物,本校吳柏青校長當時受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就局部少量小型之木質標本,以冷凍乾燥設備與技術嘗試對木質文物進行乾燥與保存,此次嘗試亦為我國對該類文物保存技術之首次經驗。

今為向世人昭示噶瑪蘭族文化資產,本校已成立木質文物修護保存研究中心,已初步文資局文化資產保存中心取得合作共識,未來將成為東部地區的文物修護保存中心。另外,本校已與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合作設立「宜蘭農校遺址博(文)物館」,並針對該遺址出土之泡水木質文物 (Waterlogged wood) 進行保存技術之研究,藉此發展泡水木質文物保存技術,以利宜蘭農校遺址出土文物之保存與後續展示,並建立我國對該類文物保存之能量。

撰寫單位:國立宜蘭大學大學 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

*部分文章因涉及版權問題,無法提供檔案下載,對相關資訊有需求者,請自行前往相關發表平台下載。
項次 點閱率
{{itemIndex + 1}} {{ item.publishYear }} {{ item.reportsTitle }}  連結{{ index + 1 }}  {{ fileitem.fileName }} {{ item.downloadNum }}
資料載入中,請稍候
為了解使用者支操作體驗,煩請您撥冗前往填寫問卷,您所提供之意見將成為未來精進之參考,謝謝您!
(點選「前往填寫」,或點選右上角「使用回饋」即前往問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