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群組

點閱數:126


早期砌磚灰作建築,因長年受風吹、日曬、雨淋或地震之影響,多數已有損毀、滲雨、壁癌…等狀況產生;且閩南式建築或廟宇建築,多數會有重要壁畫與彩繪呈現,也具有美化牆面之功用。因此,若砌磚灰作受水份影響過多,會對壁畫與彩繪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與損毀。

根據文化資產學院第四期人才培育計畫研發群組計畫「古蹟修復灰作材料防水透濕性能探討」的研究發現,戶外仿磚壁體之內外灰作材料加入疏水性材料,其灰作磚牆的整體含水率較低。代表戶外壁體添加疏水性摻料,壁體內的含水量會呈水氣方式移動排出,讓壁體達到防水與呼吸作用。本計畫延續前期計畫成果與審查委員所建議之細節進行釐清研究,包含選用之灰作材料與疏水性材料基礎物理性質做相關研究探討。另針對微氣候溫濕度變化,探討灰作磚牆能承受之安全範圍,作為預防性監測預警之參照。

延續先前計畫之實驗,進行灰作材料添加疏水性材料的物理性質探討。期能讓灰作磚牆表面防水並達到內部透濕作用,減少灰作材料的白華問題,水分蓄積向外推擠面造成地仗層損壞,以及降低古蹟牆面析出鹽化結晶物質。另針對微氣候溫濕度變化,探討灰作磚牆能承受之安全範圍臨界值,並計畫前往澎湖天后宮鄰近地區邀請傳統匠師按傳統工法與材料砌製牆體與灰作面層並進行實驗量測,同時架設溫濕度計與水分計,長期監測環境溫濕度及壁體含水率變化,並將牆面實際實驗結果以顯微攝影拍攝,將結晶物帶回實驗室化驗成分,釐清牆體表面結晶析出物。另外增加該疏水性摻料與市面樂土材料之吸水透濕效益比對。

撰寫單位: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部分文章因涉及版權問題,無法提供檔案下載,對相關資訊有需求者,請自行前往相關發表平台下載。
項次 點閱率
{{itemIndex + 1}} {{ item.publishYear }} {{ item.reportsTitle }}  連結{{ index + 1 }}  {{ fileitem.fileName }} {{ item.downloadNum }}
資料載入中,請稍候
為了解使用者支操作體驗,煩請您撥冗前往填寫問卷,您所提供之意見將成為未來精進之參考,謝謝您!
(點選「前往填寫」,或點選右上角「使用回饋」即前往問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