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數:79
有形文化(古蹟)是古代人類生存與因應生存需求存在的產物,也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留下來的構造物,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發展的軌跡。文化資產保存是人類共通的普世價值,進入21 世紀,藉數位化技術協助各項保存工作,並與政府其他機關施政整合,更是各國努力的方向。以歐盟為例,整合性的跨國計畫(FP1-FP7)以及後續的Horizon2020 計畫中,就包括了多項數位化文化資產的課題;研究重點皆包括了數位化的基礎工作如基於文化資產的知識本體(ontology)、語意學(semantics)的定義,各種不同的數位資料採擷,數位模型建構以及應用層面的AR、VR、管理、防災等面向,是一項正在起步中的重要趨勢。這種研究發展現象在美、加、韓、日、澳等國,也都是如此。我國自105 年起逐步建置國家文化資產資料庫,正是對於前項趨勢的重要回應。
數位技術協助文化資產保存,在國際研究上,已指出「遺產建築模型」(Heritage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HBIM),是一項極為有效的資訊整合平台,並在各國間積極展開相關研究。而HBIM 的研發,除了可以有效的整合文化資產保存的各項資訊外,更可作為文化資產保存和其他既有空間資訊的交換平台,同時也是和國際的交流工具,對於數位化時代的文化資產管理,極具意義。
本研究計畫將以符合古蹟保存修復資訊所需的資訊體系HBIM,特別是關鍵的元件及其承載資訊為重點,有關精密的三維模型或影像資料,則僅視為是HBIM 附屬資料的一部份。計畫之執行預定分為三期。第一期計畫將以知識本體(ontology)之分析方法,有系統地透過文獻回顧與專家訪談之方式,探討傳統閩南建築構件與文化資訊之本質,其次辨識並歸納其全生命週期中修復資訊(修復前、中、後)可能之使用者,並分析各使用者之資訊需求,建立古蹟構件與修復資訊之知識本體模型。最後再利用此模型建置主要構件之三維模型,並將使用者之需求定義於HBIM 之各元件中,成為其必要之資訊,本計畫將以金門傳統閩南木構建築為主要探討對象。第二期計畫將依本期研究所獲得之知識本體與BIM 模型建立資料庫查詢平台,並深入探討元件資料庫於管理層面之應用;最後第三期計畫將整合研發成果申請相關專利,進行技術轉移與推廣教育工作。
撰寫單位:中國科技大學 BIM 產學研發中心
項次 | |
點閱率 | |
---|---|---|---|
{{itemIndex + 1}} | {{ item.publishYear }} | {{ item.reportsTitle }} 連結{{ index + 1 }} {{ fileitem.fileName }} | {{ item.downloadNu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