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8/09 05:29 點閱數:591

研發群組 計畫成果

執行成果介紹

本計畫「台灣原住民織品服飾文物典藏與保存分析鑑定基礎標準建置研究」為三年期計畫。本年度邁入第二年,依循去年執行模式持續進行,透過以下四個步驟進行研究,第一步驟是文獻分析,第二步驟是田野調查,第三步驟是實物檢測資料分析,第四步驟是綜合分析方法,建立交叉分析比對的基礎。計畫開展初衷是希望逐步協助台灣原住民織品服飾類文物在博物館的領域內比較缺少的分析鑑定流程,希望藉由流程的研究與建立,讓其後文物保存維護管理人員能夠有一些基礎知識以及方法,來保存或維護台灣原住民的織品服飾。  

按照第一年的成果及程序,本年度繼續進行織品文物提件與檢視流程操作,再經過專家會議的建議與實際工作人員人力的考量,進行部分調整。調整部分,著重在織品文物移動(轉移)及風險評估;操作模式調整部分,考量無論是流程程序或是檢測後的作業分層,基礎精神是單次織品文物提件數量降低,同時完成多項作業流程,以減少織品文物提件往返次數,及降低放置於庫房以外的時間,透過降低藏品文物離開庫房時間,減低可預估之風險; 在檢視評估上,保持跟第一年相同的方式,分成肉眼觀察、狀況評估、風險評估及取樣評估 。提件檢視同時,進行高解析度的數位照片藏品拍攝,針對整個物件的全圖及局部進行拍攝,同時檢視藏品的保存情況是否有劣化,拍攝高清數位照片能夠替研究者提供較高的彈性,及減少藏品提件後預估可能會發生之風險。研究人員針對藏品整體跟局部區域進行尺寸紀錄,並使用色票比對織品每個部位的顏色。然而,在原本文物提件檢視評估後,會再經由專家會議討論行採樣動作,今年則調整為,由風險評估人員及採樣人員(至少兩人以上)現場進行討論並評估取樣風險與可行性,如可取樣即現場直接採樣(由助理從旁紀錄現況,拍攝錄影錄音詳實記錄)。取樣後樣本,因考量多數織品文物之纖維樣本量有限(有些不到0.1-0.2mm),考量切片如有閃失損失樣本,本年度以委外進行電子及光學顯微鏡的檢測。

另,三月亦舉辦纖維檢測教學工作坊,使用新添入的偏光顯微鏡,由翁慧茹老師進行纖維特性解說,以及系列偏光顯微鏡操作教學等。並排灣族織者許春美老師前來輔大參觀排灣族之品館藏與本計畫主持人翁慧茹老師進行相關交流討論。本年度因疫情影響,目前執行作業以上述為主,待疫情趨緩後再進行相關田野調查。

 

撰寫單位: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輔仁大學 織品服裝學系


照片


為了解使用者支操作體驗,煩請您撥冗前往填寫問卷,您所提供之意見將成為未來精進之參考,謝謝您!
(點選「前往填寫」,或點選右上角「使用回饋」即前往問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