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群組

點閱數:145


  鹽分地帶因土壤鹽化,當地居民只能依賴農(紅蔥頭、蒜頭)、漁業(魚塭養殖、內海養殖)維生。隨著社會變遷,讓北門曾存在過的鹽業、藺草編織,成為消失的產業。北門曾經是鹽的重要產地,從清代開始的井仔腳和舊埕鹽田,日治時期新增的中洲、蚵寮和王爺港鹽田,以及戰後整合的北門鹽場(今北門里、永隆里、蚵寮里),因倚賴人力的日曬鹽場無法大量生產,於2001年北門的鹽產業正式結束。

  北門的藺草編織產業,是一段關於濱海地區居民的負面記憶,因長期飲用受到金屬汙染的水源及營養不良造成烏腳病,當時能延長生命的方式只有截肢一途。當病患截肢後,無法再從事農漁業,基督教芥菜種會提供免費診所所需經費,王金河和毛碧梅負責經營管理,於1963年設立「烏腳病患手工藝訓練班及生產中心」,從同為鹽分地帶的學甲採購藺草,讓病患學習藺草編織,重新找到面對生命的力量。

  團隊將透過文史資料的爬梳與彙整,以及與不同國家的相同產業進行對比,設計相應的教育推廣活動(如認識產業文化、文化資產保存概念、食農教育體驗活動、刊物編輯等),再以行動展覽、專文推廣等方式,將北門的消失產業,以在地的當代視角重新詮釋,開啟在地學員另一種認識在地文化資產和產業的方式。

撰寫單位: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部分文章因涉及版權問題,無法提供檔案下載,對相關資訊有需求者,請自行前往相關發表平台下載。
項次 點閱率
{{itemIndex + 1}} {{ item.publishYear }} {{ item.reportsTitle }}  連結{{ index + 1 }}  {{ fileitem.fileName }} {{ item.downloadNum }}
資料載入中,請稍候
為了解使用者支操作體驗,煩請您撥冗前往填寫問卷,您所提供之意見將成為未來精進之參考,謝謝您!
(點選「前往填寫」,或點選右上角「使用回饋」即前往問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