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1/19 02:14 點閱數:43
參加對象說明
台南市北門國小及蚵寮國小學童。執行成果介紹
緣起
本計畫之課堂內容以被稱作鹽分地帶的臺南北門區正在消失的鹽業以及藺草編織工藝為核心,以消失產業的當代視角出發,帶領北門區北門國小與蚵寮國小的學生認識過去家鄉興盛的產業,藉由認識過去帶領學生思考在地文化資產的未來。為了達到課堂目標,團隊以四大主題進行課程設計「在地環境與產業文化認識」、「食農教育」、「文化資產保存概述」以及「地方創作」。五天的課程邏輯便依照上述主題的排序依次進行教學,首先利用「在地環境與產業文化認識」與「食農教育」兩大主題,帶領學生深入了解鹽業與藺草編織出現在北門的原因,並搭配食農教育課程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利用在地食材進行簡單的烹飪。在學生對於在地文化資產有初步認識後,開始在課程中加入「文化資產保存概述」的內容,帶領學生前往鹽業與藺草編織的場域,透過實地的調查與接觸了解文化資產現場出現的問題。最後再度回到教室,利用三大主題的課程知識共同完成「地方創作」,共同編纂刊物以及完成色彩創作。
課程成果
(一)共創展覽
現地展覽
本次規劃的現地展覽,團對總共安排兩處進行,分別是:東門美術館三館(原北門出張所,9/30-10/31)、烏腳病紀念園區(11/4-12/1),兩地分別展示一個月,展覽時長共計兩個月。
本次現地展覽名為《北門の卡拉(colors of Beimen)──北門繪畫行動展》,團隊將展展分為以下五個展區區,按順序分別是「前言:北門的卡拉」、「子題一:北門主打歌!走進文資裡的聲音」、「子題二:北門寫真帖 小朋友的文資圖鑑」、「結語:不只是卡拉——『聽」』、『見』文資的距離」、「互動展區:大家の卡拉 製作自已的伴唱錄音帶」。此展透過「卡拉伴唱錄音帶」概念,將展覽包裝為一張專輯,內含四首曲目(及文化資產)和人物群像,以聲音、影像的元素呈現北門區國小學生對於當地重要文化資產的訴說與觀察。藉由小朋友的視野,團隊試圖以另一個更為平常且童趣的方式親近文化資產。
在此次現地展覽中,團隊將展覽場地設置在文化資產場域,正是希望大眾在前來觀展的同時,也能順道走入文化資產。一方面證明文化資產的可親近性,二方面也提醒眾人文化資產在地方的特殊之處,並與展覽主題呼應。
行動展覽
本次規劃的行動展覽,團隊總共安排於臺南市區三處進行,分別是:成功大學歷史系館前(10/29)、政大書城(11/02)、臺南市立博物館(11/03),相對於現地展覽,將行動展覽帶回市區,讓學員的成果及文化資產的推廣可以走出北門場域,面向更多大眾。
此三場行動展共準備了三本大專輯本供受眾翻閱,同時提供以專輯硬盒包裝的文宣、本次產出刊物(內含海鳥仔報報),以及兩種型態的透卡供民眾拿取,以下將分為三大部分進行說明。
成功大學歷史系館
成大歷史系館場次,特別邀請由計畫主持人陳恒安教授開設「公眾史學導論」課程的修課學生前來觀展,並進行一次簡要的導覽,說明為何展覽以顏色與聲音的結合為題,並期待在校內修課的學生,透過展板與刊物一同欣賞北門的美、感受學員的純真。
觀展後,計畫主持人陳恒安副教授也指出,或許能把現地展覽改造成是孩童與孩童的對話,將這些展版帶到各個市區中的國小進行展示,抑或是利用網路的視訊資源,讓北門國小以及蚵寮國小的孩童,當一位小小導覽員,帶市區國小的孩子們藉由簡單的展辦、童趣的導覽介紹一睹北門風采。
政大書城
在政大書城場次,團隊與政大書城敲定使用入口的空白牆面,吸引到書局想看書、買書的市民。擺設內容不變,多了使用指南說明,目的是讓觀眾不需要聽導覽,也能知道此次展覽的最終目標、行動內容。過程中,觀展者多為情侶、同行友人及小家庭,他們大多會帶走小巧精緻的透卡,同時也會翻閱大本的成果專輯本,最後帶走團隊產出的刊物。三個小時的快閃活動中,許多人在攤位前觀看我們的展板,進行討論與反思。
臺南市立博物館
此處現地展覽,團隊採取現場簡要解說。由於前往博物館內參觀的民眾,都有著極大對文化資產的好奇心,所以團隊使用相對多的時間解說,也收穫了許多來自旅遊、散步、閱讀文資的民眾,極好的響應與回饋,他們認為一般旅遊時不會想到臺南北門,並認為我們的展覽有助於認識這個地方。
另外,對於我們設計的專輯本與刊物,民眾們認為有助於對行動展覽本身的理解,藉由閱讀文字,可以放慢步調地去開箱行動展覽的舉行目的。同時,也會吸引更多對於獨特設計、專業排版感興趣的民眾前來參觀,其中不乏有假日帶全家前來觀看文化資產的家庭,讓展覽的受眾年齡範圍快速拉大,並造成很好的宣傳效果。
(二)刊物編輯
學員刊物:《海鳥仔報報》
發行《海鳥仔報報》報紙一期,印製500份。此份報紙與北門國小、蚵寮國小的學童合作撰寫,結合課程所探究之鹽業、藺草編織業與文化資產保護課程內容,將自身對於北門的理解與感受,以文字、插畫創作紀錄,集結為報紙。期望藉由這份報紙,呈現學童獨一無二的視角,帶領大眾看見更純粹、童趣的北門風光,並能訓練學生思考、表達的能力,對於地方行銷也能有更豐富的想像。
團隊刊物:《北門閒閒 / 鹹鹹》
發行《北門閒閒 / 鹹鹹》刊物一期,印製500本。該刊物為此次團隊集合課程前期文獻回顧、田野調查等成果。期望藉由這本刊物,紀錄可能消失的產業文化現況、產業遺址,並結合過往的文史資料與居民訪談,以當代視角串連資訊,透過能妥善傳遞文字與圖像的刊物,使學員與在地居民對北門的文化資產的現況與未來有所想像,嘗試再次建立起居民和在地文化資產的連結。
《倒風島豐》電子刊物一篇
本次團隊與社造團隊「迴聲社造」合作,發行電子刊物《倒風島豐》一篇,主題為「產業與信仰」,期能透過跨團隊的協作,達成重複曝光之效。團隊以「邱二爺」人物側寫,探討日治時期之鹽務長官荻野義明,如何被轉化為北門的當地信仰。透過荻野義明與邱二爺間名稱的轉換,讀者也能看見臺灣政權轉換的痕跡。
撰寫單位: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照片
相關附件
項次 | 檔案 |
---|---|
1 | 下載檔案(.pdf) |
2 | 下載檔案(.pdf) |
3 | 下載檔案(.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