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群組
點閱數:40
民俗活動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社會凝聚力的重要表徵。臺灣的漢人文化中,民間信仰發揮了強大的精神力量,特別是早期來臺的漢族移民,將宗教信仰視為生活的依託。這些信仰隨著時間傳承,成為今日遍布臺灣的廟宇與宗教文化。臺南市擁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尤以民俗文化與傳統工藝為主,數量居全臺之首。將這些民俗信仰活動融入文化資產教育課程,有助於保存文化精髓,並確保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避免隨社會變遷而逐漸消失。本計畫專為國小學生設計文化資產教育課程,通過實作體驗和場域教學,讓學生在「做中學」的過程中學習文化資產,培養其文化素養。學生將參與如竹編工藝、臉譜彩繪及辦桌活動等傳統工藝與民俗文化的實作體驗,透過這些活動深入了解文化資產的內涵。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不僅提供全新的學習體驗,還有助於在啟蒙階段推廣文化資產保存與永續的理念。本計畫申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學院」(推廣群組)補助,邀請專家進行為期3天的研習課程,並規劃半天戶外教學活動。課程內容包括:1. 陣頭文化講授及臉譜彩繪實作 2.竹編工藝課程與場域實作 3. 吃中午暨辦桌文化講授與實作體驗。
撰寫單位: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部分文章因涉及版權問題,無法提供檔案下載,對相關資訊有需求者,請自行前往相關發表平台下載。
項次 | |
點閱率 | |
---|---|---|---|
{{itemIndex + 1}} | {{ item.publishYear }} | {{ item.reportsTitle }} 連結{{ index + 1 }} {{ fileitem.fileName }} | {{ item.downloadNum }} |
資料載入中,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