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8/04 05:31 點閱數:928
執行成果介紹
研究計畫介紹
交趾陶五彩繽紛的特色來自釉藥的發揮,充分呈現出一場多彩豔麗的視覺饗宴。經研究,交趾陶釉藥可溯自中國戰國時期的低溫鉛釉,歷經漢綠釉、唐三彩、宋三彩、明清素三彩發展,成為臺灣傳統建築裝飾不可或缺的元素。目前臺灣釉藥與陶瓷藝術發展趨於穩定,但由於研究釉藥配方需耗費大量時間與實驗成本,成為民眾入門門檻,推廣交趾陶藝術易受阻礙。釉藥是一連串測試的過程,需要耐心實驗,本計畫將運用傳統方式及鉛釉體系,進行配方實驗,可穩定輸出交趾陶的釉藥色票,同時能依據色相與明度需求調整所需色彩,建立一套交趾陶色票試片。因應時代需求與傳統藝術延續發展,交趾陶積極從廟宇裝飾藝術轉換成普羅大眾的藝品,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工藝品或藝術化均有疲軟趨勢。因此,釉藥技術延續,或許不應侷限於交趾陶作品應用,需更廣泛運用於古蹟修復、建築裝飾或作品等,讓釉藥發展得以持續傳承。
研究內容大綱:
本計畫將分三年期進行交趾陶釉藥研究與實驗,並藉由資料搜集、藝師訪談等方式,整合交趾陶釉藥色彩,包括用土種類、釉彩特色等,由於交趾陶藝師各家各派多有個人差異,例如陶土混合比例或自製慣用工具、上釉方式等,技術特色並無優劣之分,故將以統整概念進行基礎建立,為後續釉藥研發與配製應用建立基礎。參見【圖1】。
第一年建置釉藥色彩體系(900℃)
交趾陶除了基本色相以外,需創造更多顏色色階,之後運用於陶瓷類仿作修復時,色彩還原可更精準。目前規劃製作色相有紅、粉紅、橙、黃、淺黃、草綠、深綠、水藍、深藍、紫、棕、黑、白等,每種色相由淡到深9層色階,以百張試片為目標,建置完整色彩體系。
第二年土坯混合配製(900℃)
因為不同坯體,上相同釉藥後,亦呈現不同深淺色彩,例如瓷土燒結偏白色、木節土燒結偏米色、黃陶土燒結偏黃色,三種土相互搭配,即可產生多種坯體,每一系列坯體搭配前述釉藥色彩體系,即可創造上千張試片,使色彩體系更完善。
第三年無鉛釉藥研發(1200℃)
含有鉛釉的交趾陶,容易讓民眾心生畏懼,推廣傳承易受阻礙,因此無鉛釉藥的研究,勢在必行。提高陶瓷燒製溫度,則可摒棄對鉛的依賴。如何呈現鉛釉釉色流動美感,又不依賴鉛化合物來配置,將是實驗重大挑戰。
初步成果
工作流程及進度
1. 計畫開始前對於工作分配及製作過程進行討論規劃,以及因應疫情關係進行分流制辦公,分開實驗製作。
2. 製作試片前由老師進行示範教學,讓我們更便於了解製作方式及規格,避免交趾陶作品陰乾時發生龜裂、素燒爆裂、釉藥起泡或過於流動等影響,需積極避免與排除,期望呈現視覺效果最佳且完善的釉色試片。
3. 試片完成後,需進行陰乾動作,自然風乾。陰乾時,應盡量避免使用風扇、吹風機等電器來吹乾,因為快速乾燥過程中,陶土水分急速流失,收縮劇烈而龜裂;或是僅表面乾燥,其內部尚有水分,造成陰乾作業完成的錯覺與假象。
4. 素燒:電窯溫度掌控則較為穩定,且為求坯體更良好的硬度,通常會燒至 1100℃左右,使作品堅硬耐久。溫度亦不能太高,容易瓷化,使釉藥不容易附著。
5. 釉燒:觀察釉藥變化,釉燒若升溫太快,坯體或釉藥中的有機物質來不及揮發、或溫度上升不足、恆溫時間不夠,均容易產生起泡現象,故需嚴加控管溫度。
a.
目前狀況
目前進度已完成160個釉燒試片。
b.
需改善的地方
試片上釉時厚薄度可再多控制,避免太厚流動,並適時調整高嶺土與CMC(懸浮劑)比例,改善流動問題。目前正進行基本釉與單一金屬氧化物配方實驗,基礎色系完成後,將繼續展開複數金屬氧化物配方實驗,提升色相層次。
撰寫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古蹟藝術修護學系
照片
相關附件
項次 | 檔案 |
---|---|
1 | 下載檔案(.pdf) |